当前位置:首页 >> 内容详情内容详情

历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——木板大鼓

发布时间:2020-05-29 发布者:admin

清朝同治年间,国家衰败,民众贫困,老百姓生活难以维持,不少民间艺人依仗自己的一技之长走乡串村,靠卖艺挣来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,维持生计。

在历城南部山区一带常有唱西河大鼓、说武老二、打场子和玩马戏的艺人来演出,特别是那些说书卖唱的,利用春夏天的中午或秋冬天的晚上在人家的麦场或村头,撂地演出。当地有热心人为他们敛钱敛饭,这些人的收入,多半能超过靠卖力气挣钱的人。在山村常有不少敲呱哒板、拉弦儿唱小曲的人串门要饭,这些人往往也比上门光喊大爷大娘讨饭的要的多些。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:饿死手艺人,饿不死口艺人,这就激发了一些有灵性的年轻人拜师学艺。木板大鼓艺人,就是从敲着梆子上门讨饭开始走上行艺之路的。

木板大鼓,顾名思义由木板和大鼓两种乐器组成,可左手打板,右手击鼓,鼓与板合打成调。鼓的直径为23厘米,厚9厘米;鼓架三根腿,用竹竿做成,高约1.2米;板为木制,长约15厘米,宽5~6厘米,厚约1~2厘米,两页合并,互为一体;鼓键类似竹筷,用藤棍制成。

木板大鼓板式简练,大体分为四种:慢板、快板、垛板、表白。慢板用于叙事,交待背景,回忆情景;快板用于表现激动的心情、激烈的战争场面;垛板表述争吵、打斗;表白用于交待故事的发生过程。

木板大鼓开演通常用几句开场引子(四句、六句、八句开场诗,俗称开场白)。开场白讲究合辙押韵,抑扬顿挫,调动起听众情绪;唱要充满激情,如行云流水,使听众如临其境。

木板大鼓的唱词,多为七字句、五字句,也有三字头的十字句和十三字的贯口活。小段多为一韵到底,大段押韵时需加垫头转换韵辙。

大段的韵辙多选用宽辙的中东、江洋、人辰、怀来一七辙。正段开演之前的小段(垫头)通常采用小韵辙,如发花、油求和小人辰辙。

木板大鼓行腔变化无穷,喜处高亢豪放,悲处委婉苍凉,如泣如诉。木板大鼓的表演风格幽默风趣,演员要有较深的戏剧表演基础,装男扮女,忠奸善恶,文官武将,通过形体模仿、语言和化妆,达到形似、神似,引领听众进入曲中。

木板大鼓的特点是:行装简练,活动方便,说唱自如,有板有眼,注重叙事,扣人心弦。演出场地因地制宜,不受舞台、灯光、音响、道具的制约,麦场、宅院皆可,观众多少无妨。

木板大鼓表演自由,说唱随意,唱篇、短篇、小段皆可。一部书目,艺人白天看了,晚上便可开场演唱。大多数艺人们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渊博的历史知识。

艺人们通常把必备的枪赞、刀赞、马赞、风赞、雨赞等赞赋诗词以及悬念、扣子等方面的技巧和术语掌握得非常熟练,围绕主题,根据故事和人物,随时套用,类似评书,夹述夹议,说唱自如,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更加自由,可一人一台戏,深受观众喜爱。由于人少费用低,便于村民接纳,尤其受到山村群众喜欢。

演出时,由演员击鼓打闹一通(俗称不通),用于召集、吸引观众。待观众聚集后,先唱一小段逗乐,让观众渐入佳境,继而正式开演。

过去艺人为了表现有学问,演出时多半身穿长袍大褂,方显斯文。

木板大鼓表演的传统曲目有《杨家将》、《呼家将》、《隋唐演义》、《响马传》,现代曲目有《林海雪原》、《烈火金刚》、《苦菜花》等。

Powered by 版权所有济南历城区文化馆 网站ICP备案号:鲁ICP备15029053号-1

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办事处北临世纪大道东段 电话:0531-88901475 邮箱:jnslcqwhg@163.com
技术支持:山东安布雷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