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历城民间故事】三婿上寿
发布时间:2021-11-08 发布者:admin
山西太原有个员外叫赵玉财,他有三个姑娘,前两个姑娘是员外当家给她们找的主:大姑娘找了个文状元,二姑娘找了个武状元。
三姑娘到了找主的时候,老两口子就商量,他女的说:“那两个闺女找主是你当的家,这个最小的闺女,我得当家,我给她找个种地的。”他男的说:“好,那就依着你吧。”她给她小闺女找了个种地的。
这一次,正赶着赵员外的生日,三个姑娘都来了。赵员外挺高兴,心里话:不离儿,都没忘了我。就说:“不孬!我那生日,你这伙年年都想着。”
过去员外家的姑娘都念过书啊,能说两句文话,她爹一说,三个闺女说:“父母之年,岂可不知也!”意思是父母的年龄生日还能忘了吗?
赵员外一听更喜欢咧,赶着说:“小时候都让你们念了几年书,到这忘不了,不错!这样吧,我出二百钱,谁把四书文史上找出一个‘有’字起、‘者’字落——就是从‘有’字开始、末后落在‘者’字上的一句话,这二百钱给谁。你三个谁先说?”
大姑娘说:“有子曰:其为人也孝悌,而好犯上者。”①
二姑娘说:“该我咧。”她说:“有澹台灭明者。”②
三姑娘说:“该我说咧。”
“你说吧。”
三姑娘拽着她爹那胡子,围着当面转了一圈,说:“有牵牛而过堂者。”③老头一听气得,心说:拿我当了牛咧!你女婿是个庄稼汉,来了我出个题非难为他不可。
待了一霎,三个姑爷也来了。倒上茶喝了壶水,老员外说:“这不你们三个也来了,刚才她姊妹三个来得早,我拿出二百钱考了考她们。你们来了,我也拿二百钱做个东家,我出个题你们对,对得上,坐下;对不上,咱让他端盘子提壶。”他这个意思,大姑爷是文状元,二姑爷是武状元,都没说的,就是三姑爷是个种地的,准对不上啊,让他提壶满酒。
大姑爷说:“好吧,老岳父你出题吧。”
“我出的题是:我买了一匹马,看看谁说它跑得快。说上的坐下,说不上的端盘子提壶。”
大姑爷说:“我是为大的,我得先说。”
老丈人说:“当然你得先说。”
大姑爷眨巴眨巴眼说:“火炉子里面烧鸡毛,岳父大人骑马上了洛阳桥,来回足够一千里,回来鸡毛还没烧着。你说这马跑得快不快?”
都说:“快!快!快!”
“我再说说。”二姑爷说,“水瓶子里捞钢针,岳父大人骑马上了天津,来回足够两千里,回来钢针还没往下沉呢。你说马快不快?”
“快!可是快!”
该三姑爷咧,三姑爷本是个种地的,他拉不出怎么着来,急得在屋里乱转。
这时候那三个姑娘都在门外头窗户底下听着,大姑娘说:“你看俺男的说得怎么样?”二姑娘说:“俺男的也对得上咧。”都激三姑娘。三姑娘急得不得了。
最后还是丈母娘疼姑爷,上了屋里去,想说说这个事儿,意思是不对这个,再对别的。赶得巧呵,进门她放了个屁。三姑爷说:“有了。”
“有了?你说吧。”
他说:“丈母娘进门放了个屁,岳父大人骑马上了无锡,来回足够四千里,回来臭味儿还没下呢。老岳父,你说俺三个谁说得你那马快?”
“哼!这个……你说得我那马快。”
“那二百钱……”
老丈人说:“别慌,我再出个题。对得上,就给你。”
他说:“你们三个再说天上飞的、桌子上放的、地下趴的、门口站的。说的得是个东西,还得合辙押韵。”
大姑爷说:“天上飞的凤凰,桌子上放的文章,地下趴的绵羊,门外头站着个姑娘。”
二姑爷说:“天上飞的斑鸠,桌子上放部《春秋》,地下趴着个黄牛,门口站着个丫头。”
三姑爷说:“这个嘛……你听:天上飞着个鸟枪,桌子上放着一盆火,地下趴着个老虎,门外头站着个嫩小伙子。”
那俩姑爷说:“这个不押韵。”
三姑爷说:“拿我这个和你俩的加起来就合辙押韵了。你听:天上飞的鸟枪,专打你斑鸠、凤凰;桌子上一盆火,专烧你《春秋》、文章;地上趴着个老虎,专吃你黄牛、绵羊;门外站着的嫩小伙子,专娶你丫头、姑娘。”
老丈人没有法,把二百钱给了他咧,可还是不死心啊,说:“钱我给了你了,我还得出个题。”意思就是要他三姑爷难堪。
大姑爷、二姑爷说:“你出吧。”
他说:“先说个尖的,再说个圆的,最后说出你是干什么的。”
大姑爷寻思寻思,说:“我这个笔尖尖又尖,写出字来方又圆,单等南科开了选,万岁爷钦点我文状元。”一听就是个念书的。
二姑爷说:“我这个剑尖尖又尖,拉出弓来圆又圆,只要武校场里开了选,万岁爷钦点我武状元。”甭问,是个练武的。
三姑爷一掂手里那二百钱,有了!他说:“我买了根鞭鞘尖又尖,我那大车轱辘圆又圆,等着那五谷丰登收成年,我大囤淌来小囤满。”
大姑爷摇头晃膀地:“还是咱行啊,状元!”
二姑爷翘着大拇指:“咱也不赖,武的。”
门外头他们那俩媳妇也冲着三姑娘挤眉弄眼的。三姑娘急了,一步跳进来,撸起袖子说:“我给你们说个尖圆听听:我这十指尖又尖,戴的镯子圆又圆。别看俺当家的是个庄稼汉,俺俩的恩情如泰山。待上三年并五载,我给他添上两个小儿男。把大的送到南学把书念,把二的送到武学把弓端。单等着万岁皇爷开了选,钦点我儿文状元来武状元!”把她两个姐夫骂得不轻,老丈人也白瞪眼了。
① 出自《论语·学而》。
② 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。
③ 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》。
讲述人:封万林,男,汉族,农民,姚家镇窑头村,已故
整理人:封玉斗,男,汉族,49岁,洪楼文化馆干部,中专,姚家镇窑头村
Powered by 版权所有济南历城区文化馆 网站ICP备案号:鲁ICP备15029053号-1
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办事处北临世纪大道东段 电话:0531-88901475 邮箱:jnslcqwhg@163.com 技术支持:山东安布雷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